邓小平的爱国爱民思想和实践,就是他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和实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布列斯特和约》签定与废除期间,在列宁作出爱国主义的著名论断的时候,邓小平还只是一位十几岁的青少年。那时,尤其是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已经更加广泛地传入中国。它的基本原理,已经被中国的先进分子很快地用于救亡图存的斗争中。五四运动以后,更是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还没有被完整地翻译成中文,列宁的著作连一篇尚未翻译过来。再加上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的严密封锁,14个国家还联合起来进行武装干涉这个新生的国家,所以,中国人,包括年轻的邓小平在内,根本不可能直接看到和听到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一系列论述。五四运动之后,情况迅速有了改观,但也不可能像以后那样学习得更为广泛和深入。尽管如此,了解一下这个国际国内大背景,还是必要的。因为这个国际大环境,正是邓小平不久的将来,由朴素的爱国主义者很快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者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在如何救国的问题上,当时的中国,流行的是“实业救国”的思想。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年轻的邓小平,已经受到了这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不过,邓小平从青少年开始形成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到法国勤工俭学,再到苏联深造,从参加和领导民主革命的实践,又到参加和领导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他的爱国主义思想逐步发展、成熟和丰富起来,既对列宁主义的爱国主义有所继承,又给它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是从感情走向理智的,由朴素走向成熟的。在青少年时期,邓小平就具有爱民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我们祖国,邓小平充满了深厚的感情,说过好多很动情感的话。他把自己当作中国人民的儿子,以十分真诚的感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同时,又号召和动员大家,对我们的国家要热爱!这一深厚的感情,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他的光辉一生的行动中,还凝结在他的创造性的科学理论中,尤其是他的富有特色的爱国主义理论里。他是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他的爱国主义的水平逐步提高,爱国主义理论日益成熟和完善。邓小平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可以说都是围绕一个根本目的,那就是为人民谋利益,首先是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全中国人民服务,是他的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把爱国主义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是他的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他坚定地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他重新恢复和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为了争得广大人民群众和整个国家的利益。他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把中国人民从贫穷引向了富裕之道。他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他提出的改革开放,是富民强国之路。他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表明了他的爱国主义,是完全摆脱了历史上的狭隘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他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把中国人民引向繁荣富强的最佳途径。他提出的“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的标准,还有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都是利国利民的标准。他提出的我国实现现代化分作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经过程。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三大任务,是我国当前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在为进一步完成统一祖国的任务中,他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使爱国主义理论大增异彩。他提出的爱国者的标准,即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主权、繁荣与稳定等标准,使爱国主义的标准更加鲜明、具体和完整。最终,他将爱国主义定位在精神文明这个范畴内。总而言之,爱国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